|
 |
过冬的信心来自未雨绸缪——访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 |
全球经济正遭受着一场“严冬”的考验,包括曾经独善其身的中国。而以外贸和全球制造著称的浙江民营经济,也在寒冬的十字路口苦寻转型良方。风传中经历过惊恐的浙商,在倒闭潮和跑路风的传闻过后,仍在奋斗的浙江民营企业家们,这会儿又是如何看待寒冬的呢? 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如是告诉记者,危机总是“危”与“机”的并存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愿意把自己当一名失马的塞翁,民营企业家如果懂得转换视角并有所准备,以全球性的眼光看到五年或十年后的可能,就能体会到什么叫“祸兮福所倚”。 李立新,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利时集团董事长。27岁时创建宁波利时塑料公司,十年后成为亚洲塑料大王,并购香港通达公司实现H股上市。2005年进入商业连锁领域,在短短两年间,将新江厦百货由1家扩展到5家,超市由15家扩展到30家。他还积极投资金融领域,取得不俗业绩。 角度决定企业,在李立新看来,企业家要有世界视觉和未来视觉。 “今日喜”源自“昨日忧” 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大背景下,利时有没感到寒意?李立新回答时笑得很轻松,实在看不出他对这个经济寒冬的担忧。他说,“冬天还是春天?很难有判断标准,企业个体各有不同感受,无论春天冬天都要发展,冬天不是停止的借口,至少对利时来说。” 截至前些时候,利时今年的家用塑胶产品出口值已超过400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稳中有升,竞争对手们在生死线上挣扎,亚洲塑料大王的地位依旧稳固;而从2005年开始的商业连锁,销售已经从5亿提升到去年的15亿,就今年的发展趋势,到2010突破30亿显得顺理成章;对一些商业银行,包括最新兴的象山村镇银行这类投资。这些,可能就是李立新感觉不到寒意的底气。 为什么利时的转型能够这么迅速有效?“事实上利时的转型,并不迅速,这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情。”李立新说,“转型并不简单,我觉得对于转型,十年前就要去想,五年前就要去做,不能今天说转型,明天就转型。拍脑袋的转型是找死。” 2000年前后的时候,李立新欲做成世界塑料大王,但这个行业发展的制约却在时刻令他焦灼,粗放式量的扩增之路越走越艰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后,李立新更是坚决的认为此路不通,只有寻找资源节约、消耗更少而产出更多的产业。于是在2005年,有了收购新江厦进入连锁商业的举动。 掌握祸福转换的金钥匙 尽管民企体制灵活方便转换,但很多调查依然显示,在诸多风险中,转型依然排在第一位。有太多的民企在宏观调控中败亡,头号死因恰恰就是转型。无论主动也好,被机制倒逼着转型也好,如果抓不住祸福转换的钥匙,其最终的结果,将不是利时所说的“祸兮福所倚”,而是“祸不单行”。 很多人曾经担心利时的多元化,提醒李立新要注意别让这把双刃剑刺到自己。“转型就意味着多元,因为要创新,在产业或管理上去尝试新的做法,或者新旧融合,或者让新的壮大,转型和多元,并不是立即180度转身,那样容易摔倒。我也不赞同多元化,多元化需要试推。”李立新是这样理解转型的,他在转向第三产业后,并不放弃第二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并重是他的目标。 在传统产业上利时进行了一系列的销售创新后还不满足,他们联合清华大学等机构,在香港、美国聘请研发团队,成功打造出“微笑曲线”。“这些工作和体制都在几年前完成了,我们现在打造的是品牌。”李立新说,“研究怎么比别人早走半步,这个是转型成功的钥匙。” 面对数百名民营企业家同行,李立新在前些时候宁波市政府举办的甬港经济合作论坛上做主旨发言时表示,企业发展总是有波动的,总有遇见瓶颈的时候,当群体环境遇到瓶颈制约的时候,谁能先打开,谁就能首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开瓶颈需要实力,也需要更远的眼光、智慧、胆识,而最需要的,往往就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早筹划才能早行动,早行动才能早收益。这是李立新在今年冬天来临前的“利时经验”。善于利用天时的利时集团在2008年冬天将至的时候,依然春光明媚。 |
浏览次数:410 |
返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