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很忙,每年的两会,他都有很多想法,比如关于农民工和住房、药品“降价死”、旧药“换马甲”现象、企业的转型升级等,而让他登上体育版面的则是他的那个给“中国足球立法”的提案。
43岁的李立新是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利时集团董事长兼CEO,复旦大学EMBA,亚洲“日用塑料大王”。从一家家庭小作坊起家,他一手创办的利时集团,现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企500强,产业版图涵盖家用品、商业连锁、投资等领域。
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的时候,李立新承认,自己很喜欢体育,也喜欢足球,但不是一个很纯粹的球迷。至于自己的这个1174字的提案,是自己在春节前为两会征集的“民间提案”―――反映了民间的呼声。据他介绍,自己走访了宁波大量的单位和社会团体,开了多次座谈会。
提案中,李立新开篇就表示,中国足球是国人心中长久的痛,与综合国力相比很不相称。至于原因,他认为有两个,一个是体制,一个是基础。在欧美一些足球运动发达的国家,足球协会完全是民间组织,协会的组成、章程的制定、领导层的选举组成……都应该由参与的俱乐部平等协商组建(除了以国家名义组队外),与国家体育部门毫无关系。然而,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对足协身份的认定一直含糊不清,硬将总局下属的“足球管理中心”改扮成“足球协会”,强加在俱乐部之上,而且是以主宰者的身份高居于所有足球组织与足球人之上。试想,长期以来,扮演“双重身份”的中国足协一方面是权力机构,另一方面又是具体的市场行为主体,权力与金钱的关系如此直接而密切,公平公正如何保障?腐败如何避免?如何建立官员们的监督机制?他认为,这已严重阻碍中国足球的发展,尤其是男足职业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此外,中国足球基础过于薄弱,“中国13亿人中,只有1000万踢球者,职业球员不过一两万人而已,加之中国足球急功近利,青少年足球基础越来越差,整体看,中国足球在青少年的普及程度非常低,很多学校都没有足球场地。”在他看来,中国只是一个“足球观众大国”。
李立新认为,假球事件,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体育的问题根本还在体制,不能市场化,就没法监督。如果体制不改,好人进去也会变坏。其实不止足球,在体育界的多个领域都存在问题,再不整治,恐怕都要步国足后尘了。他还建议,给中国足球立法,从体制上入手,作为主管机构,足协实行政企分开,既然是职业化足球就应该完全按照市场去走;明确规定职业运动员的社会福利、保险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等;建立中国足球的一个监管机构,比如设立中国足球监督委员会,监督比如外资引入等问题。
李立新的提案是在3月3日提交的,随后在经济组的讨论会上得到了很多认可。对此,他说,“要知道,在经济组讨论会场,一份关于足球立法的提案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同,说明中国足球确实到了要有所改革、有所突破的境地了。”(腾讯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