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鄞商》杂志发表长篇通讯《李立新:新利时,无止境》 |
编者按:2017年4月刊《鄞商》杂志,以“封面人物”形式发表《新利时,无止境》长篇通讯,报道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创业历程和利时近年转型升级所取得的辉煌业绩。现转载此文,以飨读者。
新利时 无止境
4月的天气,总是让人心情愉悦,李立新也是如此。就在这个月12日,新江厦连锁超市镇民路店完成升级改造重装开业。“改造后的新江厦超市,消费者的体验将有显著提升,换句话说,就是增加了与消费者的粘合度。你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李立新说。
“利时”在2017年开了一个好头,有了一个全新气象。旗下的新江厦超市,正以每月2家的速度升级改造,迄今为止,总数超过30家。不断与时俱进,变革无止境。这是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对“新利时”的要求。
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其生存的必然条件就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而这就需要‘够牛’的研发能力。
“利时”的自我颠覆
近年来,公众很少听到李立新和“利时”的消息。尽管较少出现在媒体眼前,但李立新说“利时”从没有停下转型、创新的脚步。
李立新每天的日程依旧安排得满满的。早上7点半,他从家里出发,不是在公司,就是在工厂以及集团各个项目中心。跑市场,是李立新多年来形成的习惯。“读不懂市场,就拿不出核心产品,更别提吸引客户。”
李立新爱穿西装,头发打理得很清爽,尽管事情很多,但他思路非常清晰,处理得有条不紊。见过他的人,都有一个感觉:他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每个故事逻辑清晰、寓意深刻。
做好产品,提升服务。谈及“利时”眼下的创新突破,李立新把这八个字牢记于心。拿“利时”最擅长的塑料日用品来说,不仅追求产量和营收,更注重产品在设计、品牌的附加值。早年在欧美国家考察期间,李立新发现一件日用品从设计到售卖的过程中价格翻了好几倍,一直专注于日用品生产的他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从中赚到钱。这些年,“利时”重金打造了一支世界一流的设计团队,先后投入1.2亿研发经费,平均每周就有两款以上的产品面世,新颖的设计和一流的质量,让“利时”塑料日用品平均售价提高了,单价利润也大幅上升,最高一款销售价格从原来的2美元提高到16美元。
李立新很欣赏ZARA创始人奥特加,ZARA成功的秘籍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跟上顾客的所想所需。”ZARA的每一款产品从设计到上架只要五周,而已有款型的翻新只需两周左右。ZARA曾经在一年内共推出11000款成衣,而在相同时间内,服装零售业巨头H&M和GAP加起来也只推出了不到4000款。
快速消费品时代,谁早跑一步,谁就能笑到最后,任何说辞都不及数字有说服力。“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其生存的必然条件就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而这就需要‘够牛’的研发能力。”李立新说。
与网购的正面竞争
如今的“利时”已经不是24年前的“利时”,除了塑料日用品,还有地产和商贸两大业务。不过,在地产项目上,李立新正在收缩战线,一是基于环境的判断,二是他要回归实体经济。
在合适的时机变道,需要“舍得”的气度,也要有精准的商业判断,对于在商海纵横20多年的李立新来说,再熟悉不过。
“利时”走多元化道路,源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一席话。2004年6月,在利时集团考察的吴敬琏对李立新说,“宁波民营企业只在生产制造这四分之一领域打主意不行,不应仅满足于为零售巨头做一个排队的供应商,还要在商业这四分之三领域想办法,争取那四分之三的利益。
这激发了李立新埋在心中许久的念头:“利时”不该只生产商品,还应该去卖商品。13年间,“利时”收购新江厦股份,创立利时百货,拓展和改造新江厦超市,开足马力发展商贸流通领域,拥有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城市奥特莱斯等完整零售业态。在当时,“利时”的这句“创造优质生活”口号,在居民中间有着很高知晓度。
但危机正悄悄逼近。2009年11月11日,马云的淘宝商城办起了首届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没人想到,这会让中国的零售业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网购开始倒逼传统零售业态升级。
它改变了“利时”的好日子,有人给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原来“旱涝保收”,现在却要“节衣缩食”。管理团队重组、品牌升级、业态结构调整,为了让“利时”这条大船行驶的更稳,李立新想了不少办法。
利时百货是首当其冲的受影响者。此时利时百货在盐海、衢州、桐庐、象山、镇海、长兴等地,建立了多个商场。用老方法和网购直面竞争,胜算不大,李立新主动求变。他建立了一直调查队伍,每周甚至每天观察、了解商场里各门店人流情况,不够接地气的品牌,有时一个月就会被调整。此外,以往卖商品的利时百货,还引入了餐饮、娱乐、运动健身、教育培训等各类服务企业,成为拥有吃喝玩乐购一站式服务的生活中心。“顾客需求是第一位的,如果顾客都不愿来了,很快就会变成商场的末日。”站在办公室标志性一个巨大鱼缸前,李立新淡定自若,“市场那么大,只要东西好,就别怕竞争。”
新江厦超市,选择了另一条转型之路:自有品牌。超市经营品种大同小异,如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自有品牌是突破口。无论沃尔玛还是宜家,这些成功的国外零售连锁巨头,都是如此。
在新江厦超市的日用品领域,“利时”自有品牌占到20%。放眼国内,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但相比较国外大超市50%的占比,仍有很大差距。剩下的30%,就是“利时”未来的巨大空间。李立新说,一家企业、一个品牌,其活力和核心竞争力都离不开自主创新,对于“利时”的产销模式来说,这条路要走到底。
应对全球化挑战
“只有经营过公司,你才会体验到那种巨大的心里压力,才不会过于乐观。作为CEO,你要勇敢面对压力,直面恐惧,实话实说。”这是美国硅谷最令人尊敬的企业家本·霍洛维茨在《创业维艰》中写下的一段话。
李立新最近刚把这本书看完,感触良多,买了上百本送给集团管理层。
只有高中学历的李立新对书极度痴迷,经济、军事、人文、地理无所不读,在他的办公室,两排书架摆设在最明显的位置。广泛的知识积累、敏锐的市场感觉、勤于思考的习惯,让他形成了独到的创新思维。“起点不同、选择的过程不同、结果也不同。不同阶段面临不同难题,怎么解决,需要大智慧。不光我要这样,每个利时人都要这样。”
企业越做越大,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李立新的危机意识就愈发强烈。他平日看书或是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总会用心记下,每周总能收集起几篇文章,或是几本书,然后推荐给员工,听他们的读后感。“这样互动的过程,使我能随时了解员工价值观,明白他的想法。”
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即使已经身价上亿,成为行业巨头,但刚到知天命年龄的李立新仍在“上下而求索”。如果不是这份勤奋和努力,李立新恐怕还只是一个乡镇工厂的厂长。
年营收已超过百亿的新利时,这块版图在当下巨变的全球市场怎么拼?李立新已经在做充分的准备。正如多年前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那样,“利时”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经受住各种挑战,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善于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起步阶段,抓住国家发展民营个私经济机遇,自主创业。
发展阶段,迎合外向型经济的契机,通过国际市场赢得巨大发展空间。
转型阶段,盯住日益旺盛的内需市场,实施“优二进三”战略,找到新的市场渠道。
多元化背景下,曾经有不少人提醒李立新注意别让这把双刃剑刺到自己。李立新回答道:“转型意味着多元,但并不是立即180度大转弯,研究怎么比别人早走半步,这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工商联会长寄语:
做企业、搞商会,李立新总是兢兢业业,“做事就怕不认真,这个毛病犯了,什么事办不成。”
做工商联主席这些年,李立新做了很多实事,银企对接、鄞商互动等等,帮助服务了一大批会员企业的成长。
“商会就是服务角色,能拥有的权利也是服务的权利。会员企业发展好,商会的面子就越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在企业家中属于能言善语的李立新,很少对商会工作有词汇华美藻丽的评价,更别说对同行的指点。作为过来人,对于新一代鄞商的崛起,李立新希望他们更踏实、更努力。 |
浏览次数:278 |
返回 |
|
|
|